内乡县衙照壁的历史

2023年10月18日12:21

来源:大河网

2023年9月29日,正值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时,内乡县衙照壁抢修工程历时两个月正式竣工,对游客和市民开放。今借此机会对照壁的功能和它的历史予以考证。

照壁,也称影壁、风水墙、影壁墙。是正对大门、而离大门有一段距离的独立抱框墙。它建立大门之外起聚财、聚气作用,并与大门及门前空地相呼应,以增加建筑群的气势。建在大门之内的称隐壁,其作用是挡住人们的视线,使之对院内不能一览无余。

县衙照壁是大门前的屏蔽物,面北画一状如麒麟的怪兽--这是神话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尽管它的脚下和四周都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天上的太阳,结果太阳没有被吃掉,却跌入悬崖大海之中。真可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贪得无厌,下场可悲。

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因农民起义做了皇帝。他也是历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他多次颁布严刑重典,惩治贪官污吏,发明了剥皮实草之刑。在衙门土地祠特设一庙曰皮场庙,规定凡官员贪污达到六十两,则以酷刑处死,剥皮装糠,置于公堂,使人触目惊心,达到警戒的目的。剥皮实草之刑推行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已是晚年的朱元璋认识到严刑重典只是权宜之计,剥皮实草过于残酷,后人不可沿用,于是下旨废除此刑,改用各地方衙门照壁必须绘,以此警戒官员,遂成为一种定制而纳入官衙模式之中。

内乡县衙照壁始建于何时?据明清《内乡县志》记载,“县治居城之中,元大德八年(1304年)县尹潘逵始建厅堂廨舍”,初县公署维形。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史惟—重建。成化十五年(1479年),沃頖以监察御史左迁知内乡县,见县衙厅廨既颓,基址又窄狭。不堪观瞻,于是开拓基址,凡厅堂廨舍、仓库之类,一切鼎建增置,“而其制始备。”就是在这时首次修建了县衙照壁,这在明清的县治图中都有明确的标示。

时间到了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十七日捻军由湖北攻内乡,知县杨镛闻风逃之北乡,“县城失守,公署全毁”。其后37年间,知县更迭了22任,谁也无心修复县衙,传说知县暂借察院办公。光绪十八年(1892年),擅长土木建筑,由工部自请投效的章炳焘,以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知内乡县事。见县衙、义仓等房舍、庙宇被毁,百废待举。但苦于县贪民穷,上级又无专项拨付,更不能向百姓摊派,于是与县内的绅首商议,捐款修复。据赤眉镇《王时若先生(王希孔)褒德碑》记载,王首捐三千两白银,并在他的带动下共捐现款三万余金,历时三年,使县署、义仓等得到了修复,所建县衙保存至今,成了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被辟为全国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对提高内乡的知名度,发展内乡经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章炳焘所修的县衙在民国《内乡县志》里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章炳焘始为创修大门三间、左右列石狮二、宣化坊拱于前”,以及大堂、二堂、三堂和相应的配房200余间。这里虽没有对照壁的记载,但可贵的是笔者在1985年,调查老人们对县衙的记忆,当时八十多岁的细木匠李庚辰曾听老人们说,知县章炳焘对县衙建设非常重视,亲自擘划,亲自督工,政余常漫步施工现场。一天,他来到照壁工程前,闭起一只眼睛,审视照壁的垂直度,发现已修丈余的照壁稍有倾斜。于是对工头说“大师傅,这墙恐怕不端吧”?那工头自恃资格老,修个照壁岂不是小事一宗,他说:“大老爷不会吧”!于是章知县说“拿垂线来”!章一吊垂线让工头来看,果然约有一韭菜叶(5、6毫米)的误差。工头连忙叩头认错“大老爷,这都是我的过错,小民甘愿受罚,马上扒了重修”。章知县见他知错即改,态度诚恳,也就饶恕了他,没有罚款,却责令他必须扒掉倾斜部分重修。“以后再有此事发生,必将重罚”!从此,章炳焘的眼力、技术,对施工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工匠和百姓口服心服,谁也不敢怠慢。

章炳焘所修的县衙照壁,大约随大清王朝的灭亡而被毁掉。而整个建筑群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体建筑及相应的配房百余间,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衙”。

2000年内乡县人民政府加大保护维修县衙的力度,除投资修复辅线建筑,铺设百米青石甬道外,在原址上恢复了一字形的照壁,使照壁成为廉政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内乡县衙对照壁的抢修,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规制”的原则进行,壁心浮雕由294块青砖雕刻组成;壁身东西长13米,通高5.6米;须弥座,卷棚顶。壁心画面中的四蹄奔放、张着血盆大口欲吞吃天上的太阳,其周围的八宝图案:珊瑚、古钱、宝葫芦、犀角号、玉磬、书画、银锭、如意等形象逼真,不失为一幅精湛的艺术画卷。照壁的抢修加大了县衙首部建筑的威严气势,并在四周围以铁艺栅栏,增加了它的珍贵性和防护作用。(刘鹏九 闫子琦 张平)

编辑:林辉  审核 :阎乃川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