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扮靓城市美好生活

2023年04月23日08:18

来源:中国旅游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洋

  开栏的话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进一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发展文化和旅游是传承城市文脉、增强城市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和能量。即日起本报开设“发展文旅产业 赋能城市更新”栏目,采访典型案例、分享有效经验、凝聚广泛共识,共同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其作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工作重点之一。文创园区、旅游休闲街区、文旅商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文化和旅游发展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项目融入文化和旅游功能,成为文旅休闲场所,实现了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

  高位统筹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

  过去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进一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鼓励在城市更新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在城市更新、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预留文化和旅游空间”。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更多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虑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休闲需要,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建设,提升游客体验,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多地出台条例规范城市更新活动,并将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全局统筹考虑。如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2022年2月1日起施行的《辽宁省城市更新条例》、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都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等方面提出要求。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公平的最优化。”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金山看来,城市更新需要制度的护航。“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初具后工业时代特征,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这是当前以及未来城镇建设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此过程中,需要突出文旅作用,在城市的空间范围鼓励各类功能与文化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休闲等功能衔接融合。”

  文化铸魂 全力保留城市记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城市文脉是城市肌理中的精髓。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各地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以文旅融合思路为指引,各地较好地平衡了保护与发展。

  福州三坊七巷被称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是福州旅游地标。很难想象,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曾一度岌岌可危。2005年,福州市成立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将改造目标定为“让三坊七巷重新成为福州市民公共生活的中心”。经过多年改造,如今的三坊七巷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一座座社区活态博物馆在繁华地带留下了根与魂。

  浓缩千年广府文化的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也是城市微改造的典型代表。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建于1931年,拥有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集聚了一批粤剧曲艺、西关打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面对危旧房更新改造,该如何既守好记忆与乡愁,又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荔湾区最终确定“点穴式”微改造方案。绣花功夫之下,永庆坊区域的日均人流由千人级升至万人级,成为外地游客、老街坊们的热门聚集地。

  “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责任,也是对未来的投资和创新。”在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看来,通过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等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活态利用、功能融合等方式,可以延续城市的文化根脉,弘扬城市的文化精神,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主客共享 助力打造“四宜”城市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有专家表示,宜游是城市文明标志之一,要打造主客共享空间,一方面要推动城市商业步行街、古城古街向新型文旅消费聚集区转变;一方面要通过文旅品牌塑造、城市风貌展现,构建宜商宜游的城市空间,让游客感受城市的新气质、新活力。

  近年来,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杨浦、徐汇、虹口、黄浦、浦东等地通过工业遗存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地区风貌,推进“城市建筑可阅读”。武康大楼等优秀历史建筑成为市民游客“打卡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27栋历史建筑面向市民游客开放。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7家上榜单位中有不少街区、景区正是城市更新的产物。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51园区既保存了脱硫塔、铁路线等工业遗址风貌,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建园以来,园区积极引入设计领域头部企业资源与新兴消费业态,形成了时尚设计为主、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随着工业旅游不断发展,来园区看大戏、逛市集、赏展览、成为市民游客的新选择。

  陕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不断升级业态、打造消费场景,创新推出唐文化特色演出等高质量夜游产品,以文化塑造夜游体验内核,让游客沉浸其中,助力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历史风貌旧城区、城市空间甚至城乡接合部废旧的工业厂区被改造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艺术文化休闲区等一系列成功经验。”张金山建议,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文旅赋能城市更新行动中,要更加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新,并打造城市数字文旅产业、更新数字化体验场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更智能。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