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指引旅游业发展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2022年10月21日07:40

来源:中国旅游报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旅游行业要将促进人们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以丰富的旅游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吴丽云 向子凝 凌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目标和路径,也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壮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指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旅游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念,报告中105次提及人民,旗帜鲜明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明确了“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兼顾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双重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容。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旅游行业要将促进人们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以丰富的旅游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要充分发挥关联性和带动性强的特点,带动更多人走向物质富裕。这一点,旅游业过去已有了靓丽的成绩,未来仍可延续。如“十三五”期间,全国有2.26万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2019年,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与此同时,旅游业要通过持续的业态、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富裕提供充足而丰富的旅游供给。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继续推动国有重点景区门票降价,推动旅游发展,让旅游成为更多人的品质生活选择。要通过公益广告和宣传,将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理念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让行万里路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提升的新方式,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品质生活的必备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旅游业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左右,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提升旅游业的产业链韧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产业链韧性,推进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以科技创新、创意创新、融合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旅游产业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旅游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要加速构建富有韧性的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业面临不确定性挑战时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产业链韧性培育可从三个方面推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面对外部风险的应对能力;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扩展产业边界和供给内容,灵活满足持续变化的外部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智能化管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数字旅游的创新发展,开辟旅游发展新赛道,提升发展韧性。要继续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商业、交通、工业、农业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内容、产品、渠道等,不断拓宽旅游产业边界,推动旅游业与关联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产业附加值,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提升旅游业的空间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解决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通过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民宿等发展载体,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针对中西部地区在道路、交通、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实施中西部旅游发展的倾斜性引导政策,逐步构建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顺畅流通的格局,实现区域间资源、人才、信息、资金等的共享,促进旅游业的空间均衡发展。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以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曾提出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旅游是人民群众深度了解和感知历史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理解和认同、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旅游的发展,可以推进文化资源的有形化、可视化、体验化和故事化开发,让文化以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形式为更多人所理解和感知,进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旅游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旅游以其丰富的开发模式,为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展示和产品化提供了全新路径。从旅游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演艺、旅游文创商品到文旅小镇、主题公园和旅游节庆等,旅游以其生动活泼、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文化资源提供了产品化的表达,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通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集团,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要通过发展出入境旅游,用旅游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开展中外旅游年、云游中国、打造全球旅游品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推向全世界,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旅游业发展中的人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旅游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践行领域,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途径之一。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是自然资源变社会资产的典型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各地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依托山水田园、生态、气候、环境等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避暑旅游、冰雪旅游等旅游产品,让当地百姓通过参与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家门口就业,并通过发展旅游致富。同时,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群回归乡村,让更多的“空心村”恢复发展活力,极大地促进了人地和谐,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遵循。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共识。保护好资源、生态和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武夷山等地在旅游发展中,以文旅生态银行的模式,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是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绿色旅游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同时,也依托自然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