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保护利用方式 盘活文物建筑资源

2022年08月02日08:50

来源:中国旅游报

  □ 熊海峰 张文静

  文物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历史的缩影与遗珍。对待文物建筑特别是低级别文物建筑,不能任其在保护资金短缺或管理不善中墙颓瓦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是需要创新保护与利用方式,让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支持社会力量利用低级别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盘活文物建筑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我国拥有38万余处低级别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保护管理难度较大。探索社会化保护和利用方式,促进广大社会力量参与,是解决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基层保护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的重要路径。由于文物建筑具有不同于新建建筑或普通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因此,在保护利用中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关注更多层面的创新。

  一是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机制与模式。首要问题是厘清保护和利用的内涵边界,明确政府和社会力量间的权责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共赢效果。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其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中段,是我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现存7栋文物建筑及1栋优秀历史建筑。2018年开街以来,经过社会力量的参与运营,目前老街已经成为人们看得见、走得近、摸得着的历史记忆馆、城市会客厅,成为重庆旅游的必去“打卡地”。在这一过程中,重庆市南岸区政府首先担负起了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并完善了老街的公共基础设施,然后通过租金减免和项目补贴等形式,引入社会化运营机构。之后,由其按照平台经济模式,吸引和孵化相关企业,为文物建筑嵌入旅游休闲等新功能,让文物建筑与现代需求对接,以独特姿态融入了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

  二是创新文物建筑的特色业态和活化场景。文物建筑见证了历史更迭,凝聚了城市记忆,每一栋文物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文物建筑还存在着建筑形制不能更改、空间改造受限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楼一策”的方式进行功能重塑与场景更新。例如,重庆在龙门浩老街在改造过程中,指导运营机构为每栋建筑引入了匹配其历史调性的文旅新业态,例如将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旧址等改造成为“既下山”SUNYATA民宿。运营机构结合老楼格局和洋绅气息,在政府帮助下协调好文物建筑与消防标准之间的矛盾,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的前提下重塑现代功能,使游客可以在百年名墅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历史气场中,沉浸式体验当年的生活与休闲场景。如今,“既下山”酒店已成为重庆的“网红”民宿酒店,年均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万人次。

  三是创新支持、激励与督查管理。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中涉及大量专业问题,政府与相关部门要做好支持与服务。在文物建筑修缮前,文保单位需提前介入,为保护与利用提供指导;在改造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为运营机构提供良好条件;在投入运营后,政府仍需通过补贴、奖励、宣传引流等方式,为运营机构提供支持。同时,政府应建立巡查机制,委托文管所等专业部门进行定期巡查,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防止在运营中出现破坏文物和过度改造现象,并鼓励运营机构深化文化建筑的内涵挖掘,开展文化知识与价值传播,让文物建筑全面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