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境界:内心信仰指引 始终朝正确方向前进

2021年08月23日09:15

来源:中国网

  【点睛】这位伟大的老者,一次次忘记了年龄,把衰老踩在了脚下。他的脚步是那样的轻快、稳健,因为旅行,他几乎是世界上最从容、最健康、最富有的人了。

  如果在今天,有一位65岁的老人对你说,他要耗时15年,主要以徒步的方式去横跨数国,你会怎么说?

  150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双脚穿越了“世界屋脊”,穿越了“死亡沙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旅行家。

  如果有一位稍年轻点的父亲,50多岁,他说他将不计路程,不计年月,去漫游万里之外的西南山河,作为儿子的你会怎么说?

  400多年前,明朝的徐霞客对自己的儿子说“就当我死了吧,请不要挂念我而使你们受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生活,奔向了万里之外的西南山河,开创了一生旅行事业的巅峰!

  不管是鉴真的六次东渡,还是丘处机晚年的万里西行,亦或是老子、孔子、希罗多德、马苏第的夕阳漫游……这些彪炳史册的先辈们,他们在超越功名、年龄、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化育出了令人惊叹、令人仰望的旅行境界。我常想,当年65岁的法显为求取真经而舍身远行,他走马河西、穿越大漠、跨过高山,历尽种种艰险磨难,终于达到印度,他的身体该有多棒啊?而50多岁的徐霞客为溯江探源、求取真理,不惜带着患病的身体远行,“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食”,以躯命游、以性灵游而成为“旷世游圣”。即使在今天,让我们带上先进的装备,做好充足的后勤保障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线再走一遍,会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

  法显在穿越莫延贺碛沙漠时,说天无飞鸟,地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中间有多少旅行者、商人、僧人继往而开来?据《高僧传》记载,在西行求法的56人中,途中死去有姓名可查的就有30人。人类前行的道路不仅洒满了无名英雄的鲜血,也常常铺满了先行者的白骨,成为后来者的路标。而后来者超越的脚步也是对前人最好的祭奠!于是,自张骞开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英雄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一次次循着前辈的足迹,刷新着前辈的记录,将脚下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经过近4年的艰难跋涉,法显和他的同伴道整终于到达了印度。之后,他们在印度访学问道,又用了8年多的时间游历了整个印度。在归国途中的斯里兰卡,因为要等待航船和搜集佛经,又留居2年。对于法显来说,行走,不再是简单的到达某地,而是全身心的体验和投入。这位伟大的老者,一次次忘记了年龄,把衰老踩在了脚下。他的脚步是那样的轻快、稳健,因为旅行,他几乎是世界上最从容、最健康、最富有的人了。

  旅行推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万道风景徐徐铺展在脚下,灵魂也随之高高飞翔。不久之后,这些万历遐征的脚步将变成惊世的文字留传下来,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对后人的激励也将留传下。就法显的旅程来说,不必说他横大漠跨雪山入天竺,单就乘船归国的旅途就足以令人敬佩。线路大致是这样的: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再搭乘商船回国。中途穿马六甲海峡,过苏门答腊,换船北航途中遭遇风暴,商船漂流至山东崂山附近登陆。今天青岛崂山著名的景点瀚海院,就是法显登陆后,当时的青州太守李嶷被他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震动,动员当地百姓集资,为他修建的寺院。后来,法显又取陆路,经彭城、京口等地,在公元413年到达东晋的国都建康(今南京),为西天取经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国以后,法显将自己的旅行见闻写成了《佛国记》。同时,他加紧翻译佛经,以冲刺的生命状态,在五年的时间内,将西行求取的经书全部翻译成中文。据统计,法显共整理佛教经典六部63卷,多达100万字。这是一个惊人的工程,何况是一个老人。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生的伟大,确确实实是因为他们长期深怀着一颗坚韧、向上的伟大心灵,并且总是以空杯心态出发,不断书写人生的新高度。每想到此,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位老人,他在油灯的火光下,用笔尖独自开垦着荒原,那沙沙的书写声,传递着佛的语言;那年迈的身后,闪动着佛的影子。

  南京道场寺是法显晚年翻译佛经的主要场所。法显的长寿是惊人的喜悦。与他后来的旅行家相比:

  玄奘,200多年后,20岁出游,旅行了17年,享年63岁。

  义净,300多年后,36岁出游,旅行了24年,享年79岁。

  马可•波罗,800多年后,17岁出游,旅行了24年,享年71岁。

  伊本•白图泰,700多年后,22岁出游,旅行了30年,享年74岁。

  徐霞客,1300多年后,22岁出游,旅行了32年,享年54岁。

  ……

  虽然不能简单的来比,但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在晚年时期开创了一个高贵、纯粹、辉煌的空间。他开创了一条“大路”:他是第一个越过葱岭,走通中巴、中印陆上交通的中国人;是有确凿证据证明最早走过陆海两路的第一人;是第一个把梵文佛教经典直接译成汉文的经学家;是历史记载以来,印度洋、南海、东海航道的亲历者,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具体记载过从印度洋、跨过南海地区、航行到中国东海这条航线的航程和航向;他还是第一个到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旅行家……法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继往而开来,温故而知新。因为法显的开路、引航,便有了更多的后来人。据史料记载,仅公元641年至691年约50年的时间中,就有61位高僧从海陆两条大通道上赴印度求法,践行着“经行”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读书”与“行走”的意义。

  行遍天下,才能福满人间。今天在阅读《佛国记》时,不仅被法显笔下散发出的凌然志气、豪迈精神所震撼,也为他在万里旅途中精细的观察所叹服。他亲笔所写的这本书,精彩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海陆三十余国山川风物、社会民情、海上交通等见闻,不仅是一部汇集南亚、东南亚各国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集成的大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专著之一。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国学大师汤用彤说,法显是“广游西土,留学天竺”之开创者。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佛国记》照亮了印度。”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自己的著作《佛国记》中对自己旅行中所遭遇的困苦很惜笔墨,能写到的几乎全是自身所处的客观境况。“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复西北行十五日”——东行几十里,复行几十里,再行几百里,这些词句的频繁出现,包含了多少艰难困苦?即使写到危险,也是一笔带过。如写到鸡足山,“此山榛木茂盛,又多狮子、虎狼、不可复行”。好像他视艰难险阻为常态,以克难前行为常步,让我们觉得他近乎超人一般。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这位老人走了很长的路,来回走了约15年,但他好像很少是在赶路,即使是在最危险的航海风暴中、在告别同伴遗体的雪山上,从来都没有失魂落魄、自暴自弃过。他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从容,每迈出的一步都走的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自信。他让我觉得他的旅行就是一场闲庭信步式的文化漫游,在他前行的路上,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没有了游览的限制,走到那里便到那里,走到几时便是几时,他完全是自由的。是的,自由,这是一种高度自律的自由,是跟从内心信仰指引的自由,是一种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自由。这种长期练就的能力好比熔炉淬火之后的刚柔卓绝,体现了生命的气度、心灵的气象,这是何等的气定神闲,何等的境界!

  大师之大,引来者看齐。对比今天的游客,稍有不适或挫折,便叫苦连连,怨声载道,这是游学精神的倒退,是一种可怜的悲哀。尽管我们有飞机、高铁、汽车,但是我们旅行的意义、旅行的价值、旅行的成果又体现在哪里呢?

  人就是活了一个念想。西塞罗说:“大事业的成就不是靠筋肉,速度,或身体的灵巧,而是靠思想,人格,或判断;在这几点上,老年人不但不比别人差,而且比别人好。”王尔德说:“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老了,而在于他的心不再年轻。”先辈的旅行家们已经给我们深刻演绎了生理、心理和精神意志的高度统一,开创了集学习、研究、创造、人生乐趣等为一体的人生交响曲,留下了不服老、不畏老、不嫌老的精神气。颐养天年也好,“乘危履险,不惜此形”也罢,今天的我们,都应该向先辈旅行家为我们开创的旅行的境界迈进,终生来塑造一颗伟大而崇高的灵魂。(秦志龙)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