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成功申遗:从陈家沟到全世界

2020年12月22日10:58

来源:河南日报

  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拳表演

  屏幕直播太极拳申遗成功宣布瞬间

  太极拳申遗成功后的现场表演

  太极拳七大社区传承人点亮“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主题仪式

  美轮美奂的东沟夜景

  万人演练太极拳

  全球太极人汇聚陈家沟庆祝太极拳申遗成功

  陈学桦姬姣姣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申报的“太极拳”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上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也经评审通过,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太极拳也因此成为我省第一个牵头申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从陈家沟到全世界,太极拳的申遗成功更加坚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深刻启示。

  太极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优秀文化

  太极拳是什么?

  打开“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太极拳的: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谈到太极拳就不得不说太极。“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周易·系辞》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范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

  因太极源起,17世纪中叶,太极拳在温县陈家沟村由陈王廷创编以来,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多年历史,现已传播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近4亿人,是风靡全球的“世界第一健身运动”。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目前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是独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魅力的“国家名片”。

  今年10月份在焦作发布的《世界太极拳蓝皮书》对太极拳进行了定义:太极拳及其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文化之大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蕴聚着东方文化的精髓。太极拳蕴含浸润的“道法自然”“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形神一体”“心物一源”“阴阳和谐”等中国特有的深厚凝重的哲理,都是中国哲学深刻理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底蕴的直接体现。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标准中有这样一个条件:入选项目应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别地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是一种现存或已经灭绝的文明。

  按此标准对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作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极拳当之无愧。

  “太极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生态与人类发展进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李闽榕说。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太极拳,正在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华优秀文化之一。

  太极拳成功申遗是上下同欲的非凡成果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努力不可辜负。太极拳申遗也是如此。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将太极拳作为中国唯一项目列入2019年新一轮申报工作,并把河南作为牵头申报省份。申报工作涉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地区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河北任县王其和太极拳,北京吴氏太极拳,天津李氏太极拳),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太极拳申遗相关材料撰写、视频制作等工作。

  我省高度重视太极拳申遗工作,迅速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强有力的专业人员撰写文本、拍摄申报视频,并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申遗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文化和旅游部对申遗工作也给予很多指导。2018年下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召开评审会,对申报文本、照片、视频及相关材料进行完善修改。

  2019年3月26日申报文件定稿,并由文化和旅游部按时顺利上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太极拳列入代表作名录,并非一早一夕之功。

  国家有关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2005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焦作市“太极圣地”称号;2006年,国务院公布陈式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先后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我省在太极拳的挖掘保护、文化传播、对外交流、文旅融合、传承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推动太极拳成功申遗上起到了牵头申报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焦作一直致力于推广太极拳,从成立研究会到设立武术段位考评点,从主办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到与郑州大学合办太极拳学院,特别是近年来着力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太极拳的普及也走上了快车道,太极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太极拳发源地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说。

  出席12月19日举办的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开幕式的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领导表示,“太极拳”项目申遗成功,是文化和旅游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太极拳7个社区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广大太极拳传承人万众一心的结果,是各位太极拳研究专家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全面支持的结果。

  增进人民福祉是太极拳发展的初心使命

  太极拳申遗成功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省政府有关领导在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太极拳成功申遗,对于打造云台山、嵩山、太极拳、少林拳“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促进我省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做好“太极拳+”,焦作人民一直在认真“答卷”。

  推动“太极拳+文化”创新突破。把文化作为太极拳发展的灵魂,创作了“太极传奇”“中华太极拳”等多部文艺作品,扎实推进太极拳祖祠祖林、陈王廷等名人名师故居项目建设,建成太极拳主题博物馆,打造了太极拳文化IP新高地。

  促进“太极拳+旅游”蓬勃兴起。站位区域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大局,推动“云台山、嵩山”联动、“太极拳、少林拳”联手,启动实施“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并上升为省级重大布局,太极拳研学、体验、演艺等文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陈家沟太极产业新城、温县黄河生态与太极文化融合新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打造了全域旅游新亮点。

  助力“太极拳+体育”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成功举办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太极拳精英大奖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定期举办陈家沟太极拳全国邀请赛等活动,带动了太极服饰、器械、道具等体育关联产业发展。

  坚持“太极拳+教育”扎实推进。以教兴拳、以拳促教,建设河南太极拳学院等院校,成功争取中国体育教育从业培训中心太极拳测评基地落户焦作,建设规模馆校30多家、成立协会40多家,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太极拳武校集群,有力推动了太极拳教育集群集聚、规模发展。

  着重“太极拳+康养”提质增效。注重发挥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养生功能,推出了以太极拳为主题的保健、医药、医养、休闲等一系列特色养生产品,建成投用太极拳文化国际旅游养生基地等一批康养项目,逐步构建了综合康养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在12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焦作市市长徐衣显表示,将继续认真做好“太极拳+”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康养等文章,努力把太极拳申遗成功的巨大荣誉和品牌效应,转化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和具体行动。

  继前人之智,成当世之功,开未来之局。坚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不断传承创新、加强推广普及、挖掘深刻内涵、拓宽发展空间,“太极拳+”在焦作,在河南,在中国,在全世界将“+”出无限可能。

  太极拳的“历史性时刻”

  ▶2005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焦作市“太极圣地”称号。

  ▶2006年,国务院公布陈式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中国民协、中国武协先后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008年,太极拳被文化部正式推荐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上,白衣翩翩的太极拳舞者在夜幕下涉水而来。

  ▶2017年,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从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点燃”,国内外600多个城市共1000多万人参与其中。

  ▶2019年,“一带一路”太极行活动从陈家沟迈开“武”步,随后国内200个城市和国外36个城市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绎太极拳的精彩。

  ▶2020年12月17日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