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国有储备林项目引生态热议 “乡村绿肺”构建转型发展新模式

2019年06月17日13:4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元宝枫成行成排,成片成方;三角枫一望无际,绿意盎然。 密集的灌木丛下,楸树茁壮成长;杜仲树散发出药性。成群的大白鹅在林间休憩,碧绿的青草成为它们丰沛的天然食材。 这是6月12日禹州市政协组织部分界别委员视察国有储备林项目时看到的真实情景。

禹州市政协主席赵书欣,副主席邢书志、楚书本及40余名政协委员观看后普遍感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如此体量巨大的绿色林海令前来视察的政协委员感到惊叹:昔日的煤矿塌陷区、贫瘠的山岗地、废弃的荒坡荒沟如今成为了乡村绿肺和自然景观,不仅为精准扶贫助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能量支撑,为华夏药都涵养了资源,为美丽乡村锦上添花,也为未来发展蓄积了能量。国有储备林建设,探索出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推动禹州转型发展的禹州模式,禹州经验。

禹州市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张劲弓现场做导游,他对禹州市两年多来国有储备林项目建设情况了然于心,如数家珍。每到一个地方,张劲弓都详细讲解了群众思想从不理解、不支持,到观念转变、大力配合的情况,他同时介绍了土地收储的价格、苗木生长情况、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项目方付出的辛勤努力。在项目建设初期,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项目方负责人都深入基层,靠前指挥,仅仅30多个月时间,通过创新资金运营模式,通过国开行和农发行贷款的形式,种植企业盛博园林公司共投入有效资金2.7亿元,完成了一期项目2万亩的建设任务,每亩投入1.6万元,4年的建设周期,不到3年时间就已初见成效。

谈到项目具体运作,负责人侯怀欣、白向阳信心十足。他们盛赞市水务公司和林业中心在提供水源、建设水网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灾害处理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项目所在的火龙、方岗、鸿畅等乡镇干部的辛勤付出。他们积极推动“五化”管理,即配套设施标准化,苗木种植标准化,苗木采购良种化,销售渠道网络化,土地利用最大化。

政协委员们在随后的座谈中谈到了内心的疑问,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比如:如此体量巨大的栽树植绿工程,如何有效确保粮食核心主产区的产量和效益?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张劲弓反复强调一个理念:国家储备林项目只在禹州西部山岗区和煤矿塌陷区实施,这样不仅有利于环境修补,更确保了中东部平原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那么,既然是国有储备林建设项目,如何有效确保资金投入和政府债务风险”?项目方负责人白向阳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在项目建设初期就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市投资公司对几个自然人组建的盛博种植公司提供担保,项目投资人通过自身资产抵押的形式进行了反担保,政府出台五个一票否决,我们的一、二、三期建设项目,政府不出资,五年后贷款及账务由种植公司负责承担。” “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群众得到了什么利好?”白向阳算了这么一笔明细账:第一是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租金,我们按每亩700元的标准,每年9月1日打入乡镇财政账户,由乡镇财政按实有土地数目把资金转给群众账户手中,一期2万亩土地的土地租金是1400万元。第二是群众劳务收入,我们优先在贫困户中寻找劳动力,2017--2018年两年,99户36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通过劳动务工,实际收入增加28万元。第三是通过金融扶贫企贷带贫形式,对266户贫困户进行帮扶,每户每月260元去年共投入帮扶资金113万元。第四种形式是通过村集体入股合作模式受益。贫困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约定定期受益,作为村集体的固定收入,壮大了贫困村的村集体规模。

国有储备林项目带来的利好不止这些。市政协主席赵书欣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禹州在国有储备林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经验可资借鉴,最大的社会效益在于我们补上了资源城市这么多年欠下的历史欠账,同时,发挥了药都优势,通过种植药材林,扩大了中药材种植面积,有效提升了华夏药都的药材储备质量和在外名声。”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政协委员师德鸿、彭秋枝、丁进兴、李海峰等分别谈了真知灼见,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此次政协委员视察,以国有储备林项目建设,引发了大家关于禹州转型发展的热烈话题,大家把注意力聚焦在生态建设上,自然生态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带来了更多人关于禹州模式、禹州经验的深层思考。 (丁进兴)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